粗粒土垂直滲透變形儀是依據DL/T5356-2006《水電水利工程粗粒土試驗規程》設計的專用儀器,主要用于測定粗顆粒土的垂直滲透系數、臨界坡降和破壞坡降。其工作原理是通過金屬圓筒試樣容器,從底部進水,模擬滲流從下至上的工況,并通過測量各點水壓和滲流量來評估土體的滲透穩定性。

一、粗粒土垂直滲透變形儀操作前的準備工作
正式試驗開始前,充分的準備是確保試驗順利和數據準確的基礎。
1.儀器檢查:首先將下進水口與供水管連接,向儀器內充水,仔細檢查各部件是否存在堵塞或漏水現象。完成后,降低供水箱,使儀器內水位與下透水板的下沿齊平。
2.安裝濾網與止水:取下試樣筒頂蓋,在下透水板上鋪設濾網,并沿筒身壁與濾網之間的接觸縫隙涂抹一圈止水材料,防止滲水短路影響試驗結果。
3.排氣:開啟所有的測壓孔開關,使其處于排氣狀態,確保后續測壓管路中無氣泡殘留。
二、試樣的裝填與飽和
試樣的制備和飽和過程對試驗結果至關重要,需嚴格按照標準執行。
1.分層裝填:試樣宜分3~5層裝填,且每層應保持相同的級配。裝填分層厚度也有講究:砂類土一般為2-3厘米,礫類土則為試樣最大粒徑的1.5-2倍。為減少粗細顆粒分離,可酌情添加相當于試樣質量1%-2%的水,拌和均勻后再進行裝填。
2.擊實加密:將每份稱好的試樣均勻分層裝入試筒,并用擊實錘擊實至要求的高度。對于風化石渣或擊碎的土料,可采用振動加密法。
3.毛細管飽和:試樣飽和采用毛細管飽和法。調節供水箱高度,使其水位略高于試樣底面,然后緩慢提升供水箱。每提升1厘米,需穩定10分鐘后再繼續提升。隨著試樣內水位上升,依次接通相應的測壓管,待水從出水口溢出,表明試樣已充分飽和。此時各測壓管水位應與出水口水位齊平。
三、施加滲透坡降與觀測
此階段是試驗的核心,需逐步增加水頭并密切觀察記錄。
1.初始坡降設定:根據試樣中的細粒含量,初步判斷其滲透變形破壞形式,據此確定合適的初始滲透坡降及遞增值。例如,對于管涌破壞形式,初始坡降宜為0.02-0.03,并按照標準規定的序列遞增;接近臨界坡降時,遞增值應酌情減小。
2.逐級升高水頭與測量:按規定逐次升高水頭。每次升高后,讓出水口水流穩定流出30-60分鐘,然后測記各測壓管水位,并用量筒測量滲水量。每級水頭下測讀次數不應少于3次,取接近的平均值作為試驗值。同時需測量進出口水的溫度。
3.仔細觀察現象:在整個過程中,必須密切觀察并詳細記錄出現的各種現象,如出水渾濁程度、氣泡冒出、細顆粒跳動或被帶出、土體懸浮以及滲流量和測壓管水位的變化等。這些現象是判斷臨界坡降或破壞坡降的重要依據。
四、試驗結束與數據處理
1.試驗終止:當試樣發生破壞或水頭無法再繼續增加時,即可結束試驗。若僅需測定滲透系數,可在出現臨界坡降后再施加1-2級水頭后結束。
2.后續工作:關閉進水口,吸除試樣上部余水,觀察試樣變化,量測試后高度和顆粒級配。
3.數據整理:試驗過程中宜繪制滲透坡降與滲流速度關系曲線,必要時繪制滲流速度與時間關系曲線。試驗成果整理應符合DL/T5356-2006規程的要求。
規范且細致地操作粗粒土垂直滲透變形儀,是獲得可靠滲透系數、臨界坡降及破壞坡降等關鍵參數的前提。操作者不僅需嚴格遵循規程步驟,還需具備細致的觀察力和豐富的經驗,能根據試驗現象及時調整操作,方能確保試驗數據的科學性和準確性,為工程設計提供堅實依據。